beat365(CHINA)官方网站-最新版GREENMAX

FRIDAY专栏 | 职场人底层思维系列——灰度思维

2022-08-19 17:34

职场人容易陷入一个典型误区,要么A,要么B;不是A,就是B。其他的可能性?不存在的。这就像二极管。

二极管典型场景:一句话让领导上头


初入职场的小菜鸟一枚,接到任务喜欢求助其他同事,偏偏还记性不好,这次问过的下次还问。被带教的领导喊到小会议室,大谈合作与分工、独立解决问题等,苦口婆心教育了半小时之后——

“懂了吗?”“懂了。”
“知道错哪了?”“知道了。”
小菜鸟听完道理连连点头,一副开悟了的模样,领导一看孺子可教,老怀甚慰。
“行,那就这样。”
领导对本次复盘很满意,准备起身回去干活。
小菜鸟连忙表明决心:“以后要是遇到问题,再也不提问!”
一句话,一刀切,让领导的上头指数瞬间拉满,得了还是没懂,那继续谈话。小菜鸟很委屈:“这也不行,那也不行,到底要我怎样?”

看问题只有两个选项,为了避免犯错,于是堵住了所有可能出错的方向,光速“叛变”向另一个极端。这就是典型的缺乏灰度思维。灰度二字看似简单,实则包含了对思考方式、职场理念等的无穷探索,精髓在于方向的掌控、分寸的把握。

1.有时,它可以是,角度

前面的例子,就属于看事情的角度过于片面。一张普通的纸张,有2面。复杂的职场与现实世界,不只有正反2个面。

很多人习惯性把问题简单化,其实摆脱正反两个面,成熟的职场人才好找到切入点。受困于各种因素,职场人常常接到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。

想象中,做这个事情,就像是向前爬一座90度笔挺艰险的山,需要奇迹发生才能完成吧。于是开始纠结:上山,很累很艰难;不上山,躺平似的碌碌无为。实际上,换个角度,或许这座山的坡度没那么吓人,甚至可能是一片坦途。



对于职场人来说,有时并不是缺乏具体的技巧和能力,而是思路不对,看问题的角度不对。换一换自己的立场和方向,可能就很不一样。

2.有时,它可以是,尺度

在黑与白之间,有一系列不同程度的过渡色,超级多的灰度空间。很多人脑海中只有“要么是、要么不是;要么对、要么错”,没有其他别的选项了。习惯性把问题线性化,错过的可操作余地和空间太大了,遗漏的风景太多了。



度的把握,在于考虑尽量多的变量,综合分析用什么度更合宜。

此外,还要注意黑白的转化,正如物极必反、水满则溢、过犹不及,说的也是“度”的平衡。

看一个人,容易贴标签,再依照惯性去对待。如果拥有灰度思维,就能更加平视地看所有人,无论他是黑白灰哪一种,自身都有理有据、不会行差踏错。做一件事也是如此,做到几分,精确到多少度,不断摸索和灵活考量,也是一门艺术。

3.有时,它可以是,维度

人都容易对固有经验形成成功路径依赖,一旦超脱经验和认知,就被打懵了。现实是立体的,对解决问题的思考可以是多维的。内涵有余地,外围有空间,都可以被不断拓展。

一切都在变化,旧的事物不断被颠覆。就像相对论的发现颠覆了经典力学对引力的定义,黑天鹅的出现颠覆了长期集体固有经验,而某些科幻作品中,先不说更高维度对低维度的降维打击,就是看似小小的技术封锁,就能导致基础物理的全面停滞和理论崩盘...

一旦思路打开了,你会质疑从小坚信的真理和常识,都靠谱吗?会想要跳脱出束缚。从另一个层面,向前冲很容易,难的是向后退。秉持灰度思维的人,有冲突,可求同存异,无法求同,则尊重祝福。

灰度思维,既不是“非白即黑”的反向判断,也不是“白加黑”的简单思考,而是“白黑融合”的混沌又多元协同。

听起来很复杂,那么职场人要如何?不妨先从改变非黑即白的判断开始,再是分寸的掌控,然后是多维共赢。这不是一蹴而就的,路漫漫其修远兮,需要长久练习和摸索。

今天周五,祝大家周末愉快~